张爱萍被誉为“马上诗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创作了许多动人的诗词,其中不少作品描绘了他在恋爱时的细腻心情。
春日的阳光照耀大地,温暖的微风轻拂,香气扑鼻的春草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迷人。溪水轻柔地荡漾,犹如青春的涟漪,映衬着水中的人影。清澈的溪流潺潺而过,苍翠的山水之间流露出深情的律动。在令人陶醉的幽境中,张爱萍自顾忘返,心中却如冰般凝结着柔情。
提到张爱萍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从一次毫无准备的“演讲”中揭开序幕。1942年1月,华中地区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各区及部队负责人的会议,作为第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与黄克诚同行,受邀共同出席。当众多单位的负责人依次发言时,张爱萍突然被点名,让他分享9旅如何从地方游击队跃升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这突如其来的要求让张爱萍感到措手不及。
展开剩余68%他暗自觉得,在这样一个由各师和各区负责人参与的会议上,谈论一个旅的成长似乎不够妥当。但在热烈的掌声中,张爱萍还是走上了讲台,娓娓道来地讲述了9旅的工作历程,最终赢得了在场众人的热烈赞扬。没想到,这次演讲竟然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爱情。
第二天,作为速记员的李又兰将张爱萍前一天发言的记录稿呈递给他进行审核。张爱萍看到上面字迹字正腔圆、清秀工整,且还对不规范的地方进行了准确的修正,这让他心中愉悦,倍感惊喜。但他并未意识到,眼前的李又兰正是记录他发言的那位速记员。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听,张爱萍了解到该记录稿的整理者名叫李又兰,这使得他回忆起每次会议时她总在一旁工作的情景。从那时起,张爱萍对李又兰便生出了非同寻常的好感。随后,他俩因工作又有了多次交集。当张爱萍被派往华中党校作报告时,他特意请李又兰充当速记员。在长时间的交谈中,他发觉李又兰不仅知识面广,还具备颇深的涵养。
提到李又兰的来历,就不得不说说她的家族背景。她的父亲李善祥参加过辛亥革命,自年轻时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并走过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路径。在日军疯狂入侵之时,他在家乡组织了一支战地救护队,并鼓励自己的儿女们加入其中。后来,李又兰与弟弟和妹妹一起参加了抗日青年训练团。1938年,他们几人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而后转战至新四军,李又兰成为一名速记员。
随着对李又兰的深入了解,张爱萍逐渐意识到她是一位既才华横溢又知书达理的女性,认为她可以做为志同道合的知音。于是,两人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多,张爱萍甚至请她教自己速记。在闲聊中,他们谈及生活、分享过往、畅想未来等话题,心灵上的共鸣让他们愈加亲近。最终,1942年8月8日,两人走进婚姻的殿堂,成为了终生的伴侣。
婚后的生活中,张爱萍与李又兰相互依偎,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在张爱萍经历事业低谷时期,李又兰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1946年初,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的张爱萍在指挥部队袭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中受了重伤,被迫离开前线进行休养。在此期间,李又兰始终陪在他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他们辗转于临沂、大连、苏联等地,经过三年的精心疗养,张爱萍终获康复,重返战场。
就这样,他们共度了风雨兼程的61个春秋,携手走过漫长而富有意义的人生旅途。
发布于:天津市